香港新進藝術家鍾俊球個人陶瓷藝術展覽,獨特的陶瓷藝術作品《熊貓紋》:探討創意設計、手工藝陶瓷與現代藝術的交融 在上海街618發現“ 熊貓紋飾”手工藝作品的獨特魅力與當代藝術趨勢獨特的陶瓷藝術作品《熊貓紋》 -Hong Hong Emerging Artist Chung Chun Kau Solo Ceramics Art Exhibition.Hand Made Art Works Named ”Panda Pattoo”:Discover the Charm of the Handicraft “Useless 618 – Panda Pattoo” in Useless 618 Shang Hai Street

香港新晉藝術家鍺俊球以陶瓷為畫布,將熊貓的黑白紋理與紋身藝術、水墨浮世繪技法交織重構,推出《熊・貓・紋》系列作品,在溫潤瓷體上鐫刻紋身美學,挑戰社會對紋身文化的偏見,探討可愛動物符號與身體改造藝術的共生可能。熊貓身上的圖紋演變成紋身的圖紋,這件陶瓷藝術作品嘗試去探索人們對喜愛的熊貓身上有了紋身後的反應。

就在旺角上海街618大樓2樓,這裡即將舉行一場圖紋探索之旅……

📅 展覽日期

2023 年 12 月 6 日 – 15 日(每日 11:00-20:00)

📍 展覽地點

無用生活上海街分號(九龍旺角上海街 618 號 1 樓 105 舖)

📩 諮詢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 Instagram:cattat_ceramics

✨ 展覽亮點

純手工繪製與創新:整體熊貓皆是純手工塑造,經過漫長數月的打造精修,燒製,繪製以及

萌寵與刺青的叛逆聯姻:熊貓圓潤的輪廓被賦予紋身般的銳利線條,傳統 “可愛” 與 “禁忌” 符號在瓷體表面激烈碰撞,迫使觀眾反思對紋身的道德審判。

陶瓷工藝的極致呈現:每件作品歷經 長達數月的手工雕塑、3 次歷經素燒與高溫窯燒(最高達 1320℃),藝術家以釉下彩繪製,以裂紋表面模擬紋身針痕,啞光釉層復刻皮膚質感,展現陶瓷工藝的繁複之美。

水墨浮世繪的跨界融合:熊貓皮毛紋理以浮世繪暈染技法呈現,黑色釉彩如墨汁在瓷體表面流淌,傳統東方美學與現代紋身藝術在窯變中達成微妙平衡。

材質的矛盾隱喻:

陶瓷的溫潤質感與刺青的銳利線條形成反差,暗喻社會對刺青群體 「溫柔」 與 「叛逆」 的矛盾認知。陶瓷裂紋刻意保留燒製痕跡,如真實紋身的皮膚褶皺。

製作流程的匠人精神

藝術家手工雕刻熊貓骨骼結構,耗時數週打磨至毫米級精準度,再逐層疊加釉料,通過窯變不可控性創造自然流動的 “紋身” 效果。

每件作品需經歷素燒、釉燒、彩燒三次窯火淬煉,最高溫度突破 1300℃,如同刺青者承受的疼痛與蛻變。

水墨浮世繪的敘事力量:

《熊貓紋 》中,熊貓背部的刺青圖案借鑒浮世繪《神奈川衝浪裡》的浪花紋理,黑色釉彩在高溫下自然暈染,既保留東方審美意境,又賦予其現代紋身的街頭感。

藝術家透過釉色濃淡變化,在瓷體表面模擬紋身的深淺層次,讓靜態雕塑呈現動態的 「皮膚呼吸感」。

🎨 藝術鑑賞:當熊貓長出紋身刺青

錺俊球的《熊・貓・紋》系列以陶瓷為載體,將刺青文化與水墨浮世繪熔於一爐,建構出獨特的視覺語言。以刺青語言重構國寶形象,直指社會對 「可愛」 與 「叛逆」 的二元對立。透過陶瓷與刺青的跨界對話,將社會對刺青的偏見轉化為藝術思辨的起點,迫使觀眾直面隱藏在 「可愛濾鏡」 下的刻板印象。

符號的暴力重組:熊貓的黑眼圈被設計成紋身般的幾何圖騰,皮毛紋理轉化為部落風格紋身,顛覆其 “無害萌物” 的公眾認知,質問為何可愛必須與溫順綁定,紋身為何與不良綁定。

釉彩的刺青質感:藝術家以霧面釉模擬紋身的皮膚質感,釉刻意模仿針痕肌理,讓陶瓷雕塑呈現出 “活體紋身” 的動態感,模糊真實與虛構的邊界。

可愛的暴力美學:作品《熊。貓。紋》中,熊貓微笑的臉部覆蓋著荊棘紋身,甜膩與危險的並置引發不適 —— 正如社會對紋身者 “天使與魔鬼” 的分裂想像。

💡 藝術家自述

“熊貓的黑白紋與紋身的紋身語言本質都是‘身體書寫’,但前者被捧為文化圖騰,後者卻被污名化。我想讓熊貓‘長出’紋身,讓觀眾看見偏見如何扭曲了對‘美’的定義。”

「我將熊貓視為流動的畫布,用紋身的方式重新定義‘可愛’。陶瓷的燒製過程就像紋身的疼痛記憶 —— 每一道裂紋都是文化偏見的印記,而窯變的驚喜則是打破偏見的希望。”

🎫 免費入場,共同賞析熊貓紋系列:《 熊.貓.紋 》 鍾俊球個人陶瓷作品展覽


社群媒體:

“當熊貓紋變成紋身,你還敢說它‘不可愛’嗎?”